江陵的高季兴正在悠闲地吃饭掌尚策,突然,一则来自前蜀国的灭国消息传来。他震惊得勺子和筷子都从手中滑落,心头一阵悔恨,脱口而出:“这全是我的错!是我当初建议李存勖攻打蜀国的啊!”
他的儿子高震安慰道:“父亲,不必太过忧虑,后唐皇帝李存勖可能会因此更加自满,但很快他的骄傲会带来灾难。谁知道呢,或许他正在为我们铺路呢。”
与此同时,楚王马殷得知前蜀灭亡的消息后,心中大为恐惧,急忙向后唐皇帝上表,称自己已经把衡麓地区治理得当,希望能交出印绶,以求安度晚年。李存勖下令安慰了他一番。
展开剩余84%对于李存勖来说,灭蜀一战既是他军事生涯的一次辉煌胜利,然而,也意味着一段新的噩梦的开始。蜀国的灭亡之后,后唐内部的种种矛盾开始暴露,而这些矛盾的根源,始终指向李存勖。在无法化解这些矛盾的情况下,他最终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深渊。
郭崇韬是亲自指挥灭蜀战役的将领之一,但这场胜利并没有带给他任何幸运,反而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。灭蜀之战中,李绍琛可谓是居功至伟,然而当大军进入成都后,郭崇韬处理军务时,总是依赖董璋,而不是李绍琛,这让李绍琛心中难免有些不快。
郭崇韬与董璋的私交深厚,因此总是将董璋拉拢在身边,而忽略了李绍琛。虽然李绍琛是作战的主将,他一向不苟言笑,可此刻的他也忍不住了。在与董璋的一次对话中,他指着董璋愤怒地说:“我可是立下平定蜀国的赫赫战功,而你不过是一个随从,凭什么在郭帅面前耀武扬威?你信不信,我能依军法处置你!”
董璋顿时沉默不语,虽然他心中愤怒掌尚策,却不敢反驳李绍琛,只能默默忍耐,并将李绍琛的话稍加修饰后,转告给了郭崇韬。
到了十二月,郭崇韬向李存勖上表,请求任命董璋为东川节度使。李绍琛愤怒不已,认为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征战四方,平定了东川和西川,而董璋却坐享其成。“东川是重要的战略要地,任圜文武双全,完全有资格担任节度使!”李绍琛对郭崇韬愤愤不平地说。
郭崇韬脸色一沉,生气地回应:“李绍琛,你是想造反吗?”
李绍琛虽心有不满,却也知情势复杂,惹不起郭崇韬。他心中满是郁结,但最终只能忍气吞声,默默退下。
魏王李继岌率兵出征,将军务完全交给了郭崇韬,而郭崇韬则全力以赴,处理军务,安抚旧将,安排官员,忙得不可开交。与此同时,李继岌在成都的驻地则显得冷清,早晨将领们只是做例行拜访,剩下的时间,几乎是门可罗雀。
李继岌并没有什么野心,年轻的他并未感受到这种情况的异常,反倒和身边随行的李从袭等人感到愤愤不平。尤其是当他们看到前蜀的将领和百姓纷纷向郭崇韬献上宝物和美女,而魏王得到的不过是些马匹和小玩意儿时,他们心中的不满愈加加剧。
宦官们也开始替李继岌打抱不平,虽然他们口口声声为魏王着想,心里却充满了愤懑。宦官们本打算借这次四川之行捞些好处,可现实却大大出乎他们的预料。所有的功劳和好处都被郭崇韬独占,宦官们的嫉妒之火愈演愈烈,甚至开始在李继岌面前四处挑拨郭崇韬。
王宗弼作为西川的留后,心中不甘,便送上一份厚礼,恳求郭崇韬推荐自己担任西川节度使。然而,郭崇韬却只是收下了贿赂,根本不理会王宗弼的请求。他明知道西川节度使的职位重要,但早在出征时,他已经将孟知祥推荐给李存勖了。
这笔黑心钱,郭崇韬心中明白,绝对不能白得。即使如此,王宗弼却并不甘心,带着一群蜀中人士前来见李继岌,依旧请求将郭崇韬留下来镇守四川。
李继岌看到王宗弼的请求后,面露难色,告诉他:“你也知道,皇上最看重郭崇韬。可这样的大将,怎么可能留在边疆?”然而,言语中似乎也透露出对郭崇韬的依赖和疑虑。王宗弼放弃了闹事,而郭崇韬也没有做出回应。
然而,太监们并未停息,他们以一种更加卑鄙的手段来加剧事态。李从袭趁机挑拨,向李继岌透露说:“郭崇韬越来越专横,他在四川收买人心,深得百姓支持。他的心机深沉,恐怕早有叛心。我们若不早做准备,李王的江山岂不是要变色?”
李继岌开始感到疑惑,渐渐心生疙瘩。平日里,郭崇韬说话直白,甚至以开玩笑的口吻提到:“郭帅,不如再加几间房吧?不然每晚都得忙得不可开交,恐怕连四川的美人都忙不过来了。”
这些话被李继岌反复琢磨,渐渐地产生了怀疑。郭崇韬明显感觉到了气氛的变化,而这也让两人之间的矛盾加深,彼此的猜疑愈加严重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李继岌感到事态变得越来越难控制掌尚策,他开始觉得郭崇韬越发不可一世,于是他决定做出最后的决断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