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开讲:唐朝的嫡庶之争锦牛网
作者写在前面的话:
每当有关于豪门的新闻传出,网络上的“嫡庶神教”总会随之活跃起来,热衷于讨伐“小三”、踩踏二婚等等。然而,最近某豪门庶女的婚事却并未引发这些嫡庶神教的强烈反应,这让我有些奇怪。按理说,过去那些一口咬定“我们的嫡子、嫡女绝不会娶庶女、嫁私生子”的“嫡妻们”们,这回应该是出来声讨一下吧?难道是因为庶女的金光闪闪的嫁妆让他们都被晃了眼?
毋庸置疑,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重视嫡庶血统的时代,但在现代网络上的“嫡庶神教”高喊声中,唐朝竟成了这一新兴教派的“重灾区”。
展开剩余82%而唐朝的反应则充满迷惑:什么?你说我朝重嫡庶?这怎么可能!我朝庶出皇帝一堆堆,还有一大堆未婚中老年人,你说我朝重视原配,最爱嫡子?那可是天大的误会!我们可不是你们这些嫡庶神教的代言人,少来碰瓷!
那么,为什么唐朝会成为这些“嫡庶神教”们的新宠呢?其中三位“工具人”——唐思礼、皇甫炜和王畅——要承担一定的责任。
唐思礼的家庭与墓志之谜
唐思礼(820–871),字子敬,唐朝银青光禄大夫、检校太子宾客等职,虽然史书上没有详细传记,但他的墓志和家庭背景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线索。根据墓志,唐思礼是个晚婚的人,37岁才迎娶了17岁的王太真(840-862)。婚后,王太真迟迟未能怀孕,而唐思礼的婢妾却早早为他生下了庶长子——丑汉。直到婚后一年,王太真终于怀孕,但她的第一个孩子很不幸夭折,而她自己也因病去世,享年仅23岁。
唐思礼的生活并不轻松,继妻俞夫人(841-870)也在他丧妻一年后早早去世。唐思礼去世时,庶长子丑汉才仅15岁,而他的墓志中写着“无嗣”,这引发了后人对其“重嫡轻庶”的强烈质疑。
许多人都把唐思礼墓志中的“无嗣”理解为他没有庶子,其实不然。墓志写的是“娶王氏、俞氏,皆早亡无嗣”,其中“无嗣”应该指的是两位妻子未能为他留下继嗣,而并非唐思礼无庶子。古墓志的断句问题也许导致了误解,但很多现代人却依然坚持将其解读为“唐思礼不看重庶子”。
事实上,唐朝的法律明确规定,庶子是有继承权的,因此,唐思礼墓志的“无嗣”并不意味着他不承认庶子,反而是历史学者在墓志断句上的误解。甚至可以说,如果唐思礼真的排斥庶子,作为朋友的赵远是不会这么写的。
皇甫炜:庶子与继承的复杂选择
皇甫炜(813–865),字重光,和唐思礼同为盛唐时期的重要人物。他的一生充满了复杂的婚姻和家庭故事。皇甫炜的第一任妻子大白氏早逝,未能为他生育。而他第二任妻子小白氏在结婚后不久也因难产去世。
皇甫炜在后来的日子里,由于庶长子年幼,不得不将继承权传给了侄子,而不是庶子,这让嫡庶神教们认为他对庶子态度冷淡。然而,仔细分析皇甫炜的家庭状况,不难发现,实际上这并非单纯的轻视庶出,而是由于庶长子年幼,且需要更成熟的人来继承香火和主持家族事务。
实际上,在唐代,很多家族在面临继承问题时,都会因儿子年幼或者家中无人能接任而选择过继侄子。在皇甫炜的案例中,虽然他选择了过继侄子作为嗣子,但他对庶出的子女仍然负有责任,并未完全抛弃他们。
王畅:犯规的嫡庶之路
王畅,唐朝的一个较为特殊的例子,他因过继侄子继承爵位而成为嫡庶神教的标杆人物。但实际上,王畅的这一行为违反了当时的法律。唐律规定,嫡子应当继承家族的血脉和爵位,侄子不具备此资格。因此,王畅的做法在法律上是不可取的,最终他的侄子因为“诈袭”被处以徒刑,爵位由本应继承的庶子接管。
王畅的事迹,尽管一度成为嫡庶神教的“教科书”,但其实是一个反面的例子,他的错误行为反而揭示了唐朝社会对嫡庶继承的严格规定,也暴露了即便是王畅这样的人物,也不能轻视庶子的继承权。
结语
通过这些唐朝历史人物的事例,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复杂的嫡庶继承体系,其中不仅有法制的严格约束,也有现实中的妥协与应对。即便是在唐朝这种重视嫡庶的社会中,庶子们的地位并非如嫡庶神教们所想象的那般低下。历史的真相往往比表面看起来更加复杂,而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,去了解背后的文化与法制体系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