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这份合同签到了我们心坎上!”2025年初秋,湖北襄阳(宜城)精细化工园区集体合同签约现场,龙祥磷化硫酸净化工人周珊手持合同文本,目光紧紧锁定“技师底薪不低于5800元,高级技师6800元”的条款——这一条款奇侠优配,正是宜城市总工会破解化工行业集体协商难题的生动缩影。
化工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高危行业,其集体协商一直面临特殊挑战。宜城市总工会通过深入调研,精准识别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“三高”难题,为后续创新施策找准了“靶心”。
技能要求高与薪酬不匹配是首要难题。园区22家企业涵盖硝化、氯化等10类危险工艺,对操作技能要求极高,“微小失误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”,但现有薪酬体系未能充分体现技能价值,不仅挫伤职工钻研技术的积极性,更埋下安全生产隐患。同时,职工长期接触危化品,对职业健康防护的需求迫切,但相关保障措施存在不足,成为职工心中挥之不去的“隐忧”。女性职工权益保护不到位同样突出。化工行业女职工面临特殊职业发展困境,专属权益保障亟待加强。
与此同时,企业也有自己的“苦衷”。一家企业负责人向记者算了笔账:“安全、环保投入成本本就高,再增加福利待遇,企业难以承受。”面对职工诉求与企业成本的“两难”局面,传统协商模式难以为继,宜城市总工会探索新路径的需求迫在眉睫。
针对行业痛点奇侠优配,宜城市总工会跳出传统思维,创新构建“协商—履约—评估”三位一体闭环工作机制,推动集体协商从“谈成”向“谈好”跨越,让协商成果真正惠及各方。
宜城市工会创新实施“1+5+N”协同模式,联合应急管理、人社、卫健等部门组建专项工作专班,走遍园区所有企业、访谈职工上千人次,全面掌握行业现状与职工诉求。协商过程中,首创“数据协商+专业协商”模式:不再依赖单纯的情感沟通,而是通过比对行业薪酬数据、分析企业经营成本、测算效益空间,为协商提供科学依据。同时,邀请应急管理专家论证安全绩效与薪酬挂钩方案,人社部门提供专业薪酬指导,大幅提升协商的专业性与说服力。经过六轮深入协商,集体合同实现多个“首次”——首次明确化工行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标准,首次将技能等级与薪酬刚性挂钩,首次设立职业健康防护专项条款,首次将女性职工“4+2”期特殊保护写入合同。
这份集体合同中,不仅明确了中级工3800元至首席技师8800元的阶梯薪酬体系,更同步建立“技能等级认定—薪酬兑现—争议调解”全流程规范。为避免条款“纸上谈兵”,工会推动建立合同履约督查机制,定期开展履约检查,确保各项条款从“纸上”落到“地上”,切实保障职工权益。
由当地工会、人社部门、企业代表及职工代表共同组成联合评估组,创新实施季度“履约回头看”制度,跟踪合同履约情况;建立三方月度会商机制,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分类制定薪酬增长标准:盈利企业薪酬增长不低于5%,基本正常企业增长3.5%-5%,亏损企业则保障职工零降薪、企业零裁员,实现公平与发展的动态平衡。
这一创新实践成效显著,推动宜城化工行业从“有解”走向“优解”,实现职工、企业、产业三方共赢。
职工的获得感大幅提升。技能津贴覆盖率提升至100%,3750名技能人才待遇得到改善,职业尊严感显著增强。“收入提高了,更感受到对技能的尊重,工作劲头更足了。”周珊的话,道出了园区职工的共同心声。
企业发展信心也更足。集体协商明确了各方权责,职工队伍稳定性显著提高,安全事故明显下降,从而帮助企业降低了人员流失、安全事故带来的综合成本。“现在能轻装上阵搞生产,发展更有底气了。”一家企业负责人坦言。
今年以来,襄阳(宜城)精细化工园区劳动纠纷数量同比下降,职工流失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,形成“职工增收、企业增效、产业升级”的良性循环。
宜城工会的实践,为高危行业职工权益保障提供了宝贵经验,其背后的“宜城智慧”值得深思。创新必须深刻把握行业特性,才能设计出兼顾职工诉求与企业发展的方案;必须重构工作机制,打破传统协商的局限;必须精准平衡各方利益,让集体协商不再是“零和博弈”,而是连接职工与企业的“共赢纽带”。
“集体协商永远在路上。”宜城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奇侠优配,将持续深化集体协商机制创新,让产业工人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成果、实现价值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翀 通讯员 黄竹叶 周世玮)
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